工業廢水-改善水環境需采取綜合措施
發布時間:2017-11-08 08:55:14來源:本站原創 點擊量:
我國的水污染問題,成為當前公眾關心的環境熱點之一。那么,我國的水污染程度怎樣,造成水污染的根源何在,如何有效改善我國水環境現狀?中國環境報約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室主任周宏春,對此進行探討。
我國水環境情況如何?
局部改善,整體不容樂觀
我國的水環境總體情況如何,近期公眾關注的飲用水水質又如何,在國家相關部委的年度公報中都有體現,可以從以下3個方面分析。
首先,全國整體水環境情況可以從環境保護部《2012年環境狀況公報》中找到答案。其中顯示,2011年,全國廢水排放總量為652.1億噸,COD排放總量為2499.9萬噸;氨氮排放總量為260.4萬噸。全國地表水總體為輕度污染,湖泊(水庫)富營養化問題依然突出。長江、黃河等10大水系469個國控監測斷面中,Ⅰ類~Ⅲ類、Ⅳ類~Ⅴ類和劣Ⅴ類水質斷面比例分別為61.0%、25.3%和13.7%。我國管轄海域海水水質狀況總體較好,符合第Ⅰ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約占管轄海域面積的95%。
******,我國飲用水水質總體上可以達到相關標準。根據水利部《2012年水資源公報》顯示,全國環保******城市主要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的水質情況良好。在2011年全國評價的634個地表水集中飲用水水源地中,按全年水質合格率統計,合格率在80%及以上的為452個,占評價水源地總數的71.3%;同時,《2012年環境狀況公報》表明,2011年******城市年取水總量為227.3億噸,服務人口1.63億、達標水量占90.6%、不達標水量占9.4%。
第三,我國目前的環境形勢可以整體判斷為局部改善、整體不容樂觀,這一判斷同樣用于水環境。采用《地下水質量標準》(GB/T14848-93),水利系統對2011年北京、遼寧、吉林、黑龍江、上海、江蘇、海南、寧夏、廣東等9個省(自治區、直轄市)域內857眼監測井水質監測資料進行了水質分類評價。結果顯示,適用于各種用途的Ⅰ類~Ⅱ類監測井占評價總數的2%;適合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及工農業用水的Ⅲ類監測井的占21.2%;適合除飲用外其他用途的Ⅳ~Ⅴ類監測井占76.8%;主要污染項目是總硬度、氨氮、礦化度等。
哪些因素導致水污染?
原因多方面,包括發展階段、唯GDP論、產業結構、技術水平等
幾年前,一位受訪的地方干部說過,經濟越發達河水越臟。此話雖然“雷人”,卻得到不少人的認可。這句話反映了經濟發展與環境質量之間存在一定聯系,即在經濟發展水平不高時,環境質量一般較好;隨著經濟發展特別是工業發展,污染物排放量增加,環境質量會下降;當經濟發展到較高水平的階段后,環境質量又會變好,這***是******的“倒U型曲線”。但是,這句話僅與中國發展階段的污染特征相吻合。造成我國水環境污染的原因并非只是經濟發展,而是多方面的。
****,存在認識問題。我國一些地方領導和行業人士對環境保護的認識存在偏差,環境保護對地方來說是“要我干”而不是“我要干”的事。一些地方仍以“GDP論英雄”,領導任命與環保業績不掛鉤,或者采取“以鄰為壑”的做法,將污水排放到公共水體或臨近地區的河道。如果不改變只看GDP的這一標準,我國的水污染現狀難以改變。
******,發展階段所致。我國仍處于工業化和城市化加速階段,建筑物、鐵路、公路、機場等基礎設施建設需要消耗大量資源能源,排放大量廢物??焖俟I化階段是資源消耗多、污染物排放量大的階段,還沒有一個國家能在這一階段避免環境污染,發展階段和發展方式的“路徑依賴”決定的。
第三,產業結構不合理。目前,我國新一輪經濟增長的帶動產業是重化工業。比如,我國鋼鐵產能達到10億噸、產量7億噸;水泥產量達20多億噸,約占全球的60%。重化工業的單位產品產值能耗物耗明顯高于輕工業和農業,消耗能源資源***要排放廢物。然而,在發展過程中,不能以此為借口不重視環境保護。
第四,技術水平不高。我國的技術水平參差不齊,******技術與落后技術并存,雖然一些國際******技術在我國已經出現,但面廣量大的還是相對落后的技術工藝。一些污染型企業的污染治理水平和技術不夠,存在巨大環境風險。另一方面,我國農業中大量使用化肥和大型養殖場造成的污染也比較重。研究表明,來自農業和農村的污染源已經占水體污染源的50%以上。
第五,環保投入沒有高效利用。“十一五”以來,我國環保投入迅速增加;與水污染治理有關的產業發展迅速,城市污水處理廠建設加速,對水環境質量的改善起了積極作用。但另一方面,環境保護資金的利用效率需要引起特別重視。固然,水污染治理離不開投資,但有了投資***能******水質明顯好轉、***能******群眾飲水安全嗎?也不一定。因此,在加大環保資金投入的同時,更應重視資金的利用效率,以盡可能少的資金投入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。
第六,企業社會責任缺失。環境是一種公共物品,具有外部性特征,也是“市場失效”的領域。由于環境的所有權缺乏,人們往往會忽視或過度使用海洋、河流等環境資源。比如,河流不屬于任何人,很容易成為化學廢物的排放場,因而導致較大范圍內的水污染。
信息披露和公眾參與不足。公眾是推動環境保護的主要力量,公眾環境保護意識的提高,反過來也可以推動環境標準的產生和修訂。近期,我國各地揭露的水污染事件很多,說明公眾在監督環境污染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,從長期看,應當進一步發揮公眾的監督作用,以此推動我國環境標準的提高和水質的改變。
另外,客觀方面分析,由于我國的水體環境容量相對有限,一些封閉水體或湖泊的環境容量很小,多年超額排放污染物導致的水體污染,積累起來更降低了水的納污能力,致使許多水體的環境容量接近甚至超過****值。這時,即使向這些水體排放一點污染物,也會導致污染嚴重的結果。正如一個水盆在**初滴入黑墨水時,會被消納;但當墨水超過一定量,盆里的水***會發生質的變化,會被染黑。
改善水環境有哪些建議?
治理******領域,強化政府和企業的責任,加大環境經濟政策創新
那么,如何切實改善水污染現狀,提高水環境質量?
****,加大******領域的污水治理力度。我國目前的污染物排放量居高不下,須采取源頭減量、過程控制和末端治理等措施,加大******污染型行業的污染治理力度,傳統產業導致的水污染也不容忽視。另外,我國眾多的湖泊河流水體富營養化問題嚴重,其原因在于我國是世界上單位農田化肥用量****的國家之一,規?;B殖場的廢棄物排放量大面廣。因此,迫切需要提高農業化肥的使用效率,治理規?;B殖場排放的污染物,以明顯改善水環境質量。
******,發揮政府的干預作用,切實改善水污染狀況。政府的作用一是政策引導,創造好的制度環境和市場環境,為水污染治理創造條件。適當提高廢水處理收費標準,在處理廢水規模達不到治污企業******水平時,政府應給予一定補貼。二是依法監督企業排污行為,由于市場的逐利性,政府必須加強對排污企業和治污企業的監管,以確保發揮環保設施的社會效益,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。
第三,完善環境經濟政策,避免執行“走樣”。應將“誰污染誰治理”政策轉變為“誰污染誰付費”;并以“污染者付費”為******,在執行好現有環境政策的同時,加大環境經濟政策創新,促進環境污染外部成本的內在化。修訂相關法規標準,不斷完善廢水排放標準,加大執行力度。
第四,強化企業社會責任。出于降低成本的目的,部分企業的污水未經任何處理***偷排到公共水體,將污染治理的成本轉嫁給社會。這種狀況必須扭轉,企業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,必須嚴格執行環境法規與標準,承擔相應的環境保護和社會責任,自覺治理污水。
第五,加強對水污染情況的監督,加大******行業的污染治理。完善監測體系,為水污染治理奠定基礎。完善水環境質量的發布制度,規范信息發布行為,發揮公眾的參與和監督作用,滿足公眾對水環境質量的信息需求。
短評
治水,不能***水說水
水環境治理力度不斷加大,公眾的意見卻越來越大。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?原因是水對經濟發展和公眾健康的影響很大,現在的治水形勢又越來越嚴峻,公眾的要求自然更高。
我國水環境的問題主要為水臟、水少、水不安全,其中,水少不僅加劇了供需矛盾,也導致水更臟。正如文章中所言,水環境容量越來越低,即使排入一點臟水,***會產生質的變化。
多年前,水臟僅僅是某一河段或者某一區域,現在水臟范圍在不斷擴大。這些年來,國家******流域治理范圍逐步擴展,從**初的淮河、太湖流域等,逐步擴大到“三河三湖”、南水北調水源及沿線、三峽庫區和松花江等,一方面說明國家治理力度加大,另一方面也說明水的污染問題的確越來越嚴重。
同時,水污染的程度也在加深,由地表水污染擴散到地下水污染。今年以來披露出來的地下排污事件,更暴露了地下水污染的嚴峻形勢。
水污染問題怎么解決,怎么******飲水安全?是靠南水北調稀釋還是靠打深井取飲用水?在環保NGO綠家園日前舉辦的關于地下水污染的沙龍上,有專家指出,目前南水北調中線的取水量已經不足,而西線的調水成本將非常高。由此可見,南水北調無法******解決水污染問題。而對于華北平原,特別是京津地區,地下水分布已經呈漏斗狀,未來或許將面臨無水可取。
國家近年來制定了讓江河湖泊休養生息、******流域治理等政策,為什么水環境的污染情況卻愈加嚴重?
主要原因是粗放型的發展方式、不合理的產業結構以及經濟發展速度過快所致。目前,我國高污染高排放的企業多,經濟發展了,污染治理設施卻跟不上。有的地區的污水處理廠等污染治理設施規劃不完善,比如北京的清河污水處理廠,現在的處理能力已經嚴重不足。短期內又無法擴建,導致大量污水排入河道。
治水,不能***水說水。要治好水***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,調整產業結構,選擇適度的發展速度和城市化速度。目前,水中的污染物成分越來越復雜,僅依靠單項治理技術無法治理,而解決水污染問題的關鍵不光在技術。流域內的產業結構不調整,污染則積重難返。
現在必須清醒地認識產業結構對水環境的影響,我們的水環境容量還有多少,能不能承受發展中產生的大量污水,這些問題值得思考,但思考的同時更要行動。
我國水環境情況如何?
局部改善,整體不容樂觀
我國的水環境總體情況如何,近期公眾關注的飲用水水質又如何,在國家相關部委的年度公報中都有體現,可以從以下3個方面分析。
首先,全國整體水環境情況可以從環境保護部《2012年環境狀況公報》中找到答案。其中顯示,2011年,全國廢水排放總量為652.1億噸,COD排放總量為2499.9萬噸;氨氮排放總量為260.4萬噸。全國地表水總體為輕度污染,湖泊(水庫)富營養化問題依然突出。長江、黃河等10大水系469個國控監測斷面中,Ⅰ類~Ⅲ類、Ⅳ類~Ⅴ類和劣Ⅴ類水質斷面比例分別為61.0%、25.3%和13.7%。我國管轄海域海水水質狀況總體較好,符合第Ⅰ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約占管轄海域面積的95%。
******,我國飲用水水質總體上可以達到相關標準。根據水利部《2012年水資源公報》顯示,全國環保******城市主要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的水質情況良好。在2011年全國評價的634個地表水集中飲用水水源地中,按全年水質合格率統計,合格率在80%及以上的為452個,占評價水源地總數的71.3%;同時,《2012年環境狀況公報》表明,2011年******城市年取水總量為227.3億噸,服務人口1.63億、達標水量占90.6%、不達標水量占9.4%。
第三,我國目前的環境形勢可以整體判斷為局部改善、整體不容樂觀,這一判斷同樣用于水環境。采用《地下水質量標準》(GB/T14848-93),水利系統對2011年北京、遼寧、吉林、黑龍江、上海、江蘇、海南、寧夏、廣東等9個省(自治區、直轄市)域內857眼監測井水質監測資料進行了水質分類評價。結果顯示,適用于各種用途的Ⅰ類~Ⅱ類監測井占評價總數的2%;適合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及工農業用水的Ⅲ類監測井的占21.2%;適合除飲用外其他用途的Ⅳ~Ⅴ類監測井占76.8%;主要污染項目是總硬度、氨氮、礦化度等。
哪些因素導致水污染?
原因多方面,包括發展階段、唯GDP論、產業結構、技術水平等
幾年前,一位受訪的地方干部說過,經濟越發達河水越臟。此話雖然“雷人”,卻得到不少人的認可。這句話反映了經濟發展與環境質量之間存在一定聯系,即在經濟發展水平不高時,環境質量一般較好;隨著經濟發展特別是工業發展,污染物排放量增加,環境質量會下降;當經濟發展到較高水平的階段后,環境質量又會變好,這***是******的“倒U型曲線”。但是,這句話僅與中國發展階段的污染特征相吻合。造成我國水環境污染的原因并非只是經濟發展,而是多方面的。
****,存在認識問題。我國一些地方領導和行業人士對環境保護的認識存在偏差,環境保護對地方來說是“要我干”而不是“我要干”的事。一些地方仍以“GDP論英雄”,領導任命與環保業績不掛鉤,或者采取“以鄰為壑”的做法,將污水排放到公共水體或臨近地區的河道。如果不改變只看GDP的這一標準,我國的水污染現狀難以改變。
******,發展階段所致。我國仍處于工業化和城市化加速階段,建筑物、鐵路、公路、機場等基礎設施建設需要消耗大量資源能源,排放大量廢物??焖俟I化階段是資源消耗多、污染物排放量大的階段,還沒有一個國家能在這一階段避免環境污染,發展階段和發展方式的“路徑依賴”決定的。
第三,產業結構不合理。目前,我國新一輪經濟增長的帶動產業是重化工業。比如,我國鋼鐵產能達到10億噸、產量7億噸;水泥產量達20多億噸,約占全球的60%。重化工業的單位產品產值能耗物耗明顯高于輕工業和農業,消耗能源資源***要排放廢物。然而,在發展過程中,不能以此為借口不重視環境保護。
第四,技術水平不高。我國的技術水平參差不齊,******技術與落后技術并存,雖然一些國際******技術在我國已經出現,但面廣量大的還是相對落后的技術工藝。一些污染型企業的污染治理水平和技術不夠,存在巨大環境風險。另一方面,我國農業中大量使用化肥和大型養殖場造成的污染也比較重。研究表明,來自農業和農村的污染源已經占水體污染源的50%以上。
第五,環保投入沒有高效利用。“十一五”以來,我國環保投入迅速增加;與水污染治理有關的產業發展迅速,城市污水處理廠建設加速,對水環境質量的改善起了積極作用。但另一方面,環境保護資金的利用效率需要引起特別重視。固然,水污染治理離不開投資,但有了投資***能******水質明顯好轉、***能******群眾飲水安全嗎?也不一定。因此,在加大環保資金投入的同時,更應重視資金的利用效率,以盡可能少的資金投入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。
第六,企業社會責任缺失。環境是一種公共物品,具有外部性特征,也是“市場失效”的領域。由于環境的所有權缺乏,人們往往會忽視或過度使用海洋、河流等環境資源。比如,河流不屬于任何人,很容易成為化學廢物的排放場,因而導致較大范圍內的水污染。
信息披露和公眾參與不足。公眾是推動環境保護的主要力量,公眾環境保護意識的提高,反過來也可以推動環境標準的產生和修訂。近期,我國各地揭露的水污染事件很多,說明公眾在監督環境污染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,從長期看,應當進一步發揮公眾的監督作用,以此推動我國環境標準的提高和水質的改變。
另外,客觀方面分析,由于我國的水體環境容量相對有限,一些封閉水體或湖泊的環境容量很小,多年超額排放污染物導致的水體污染,積累起來更降低了水的納污能力,致使許多水體的環境容量接近甚至超過****值。這時,即使向這些水體排放一點污染物,也會導致污染嚴重的結果。正如一個水盆在**初滴入黑墨水時,會被消納;但當墨水超過一定量,盆里的水***會發生質的變化,會被染黑。
改善水環境有哪些建議?
治理******領域,強化政府和企業的責任,加大環境經濟政策創新
那么,如何切實改善水污染現狀,提高水環境質量?
****,加大******領域的污水治理力度。我國目前的污染物排放量居高不下,須采取源頭減量、過程控制和末端治理等措施,加大******污染型行業的污染治理力度,傳統產業導致的水污染也不容忽視。另外,我國眾多的湖泊河流水體富營養化問題嚴重,其原因在于我國是世界上單位農田化肥用量****的國家之一,規?;B殖場的廢棄物排放量大面廣。因此,迫切需要提高農業化肥的使用效率,治理規?;B殖場排放的污染物,以明顯改善水環境質量。
******,發揮政府的干預作用,切實改善水污染狀況。政府的作用一是政策引導,創造好的制度環境和市場環境,為水污染治理創造條件。適當提高廢水處理收費標準,在處理廢水規模達不到治污企業******水平時,政府應給予一定補貼。二是依法監督企業排污行為,由于市場的逐利性,政府必須加強對排污企業和治污企業的監管,以確保發揮環保設施的社會效益,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。
第三,完善環境經濟政策,避免執行“走樣”。應將“誰污染誰治理”政策轉變為“誰污染誰付費”;并以“污染者付費”為******,在執行好現有環境政策的同時,加大環境經濟政策創新,促進環境污染外部成本的內在化。修訂相關法規標準,不斷完善廢水排放標準,加大執行力度。
第四,強化企業社會責任。出于降低成本的目的,部分企業的污水未經任何處理***偷排到公共水體,將污染治理的成本轉嫁給社會。這種狀況必須扭轉,企業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,必須嚴格執行環境法規與標準,承擔相應的環境保護和社會責任,自覺治理污水。
第五,加強對水污染情況的監督,加大******行業的污染治理。完善監測體系,為水污染治理奠定基礎。完善水環境質量的發布制度,規范信息發布行為,發揮公眾的參與和監督作用,滿足公眾對水環境質量的信息需求。
短評
治水,不能***水說水
水環境治理力度不斷加大,公眾的意見卻越來越大。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?原因是水對經濟發展和公眾健康的影響很大,現在的治水形勢又越來越嚴峻,公眾的要求自然更高。
我國水環境的問題主要為水臟、水少、水不安全,其中,水少不僅加劇了供需矛盾,也導致水更臟。正如文章中所言,水環境容量越來越低,即使排入一點臟水,***會產生質的變化。
多年前,水臟僅僅是某一河段或者某一區域,現在水臟范圍在不斷擴大。這些年來,國家******流域治理范圍逐步擴展,從**初的淮河、太湖流域等,逐步擴大到“三河三湖”、南水北調水源及沿線、三峽庫區和松花江等,一方面說明國家治理力度加大,另一方面也說明水的污染問題的確越來越嚴重。
同時,水污染的程度也在加深,由地表水污染擴散到地下水污染。今年以來披露出來的地下排污事件,更暴露了地下水污染的嚴峻形勢。
水污染問題怎么解決,怎么******飲水安全?是靠南水北調稀釋還是靠打深井取飲用水?在環保NGO綠家園日前舉辦的關于地下水污染的沙龍上,有專家指出,目前南水北調中線的取水量已經不足,而西線的調水成本將非常高。由此可見,南水北調無法******解決水污染問題。而對于華北平原,特別是京津地區,地下水分布已經呈漏斗狀,未來或許將面臨無水可取。
國家近年來制定了讓江河湖泊休養生息、******流域治理等政策,為什么水環境的污染情況卻愈加嚴重?
主要原因是粗放型的發展方式、不合理的產業結構以及經濟發展速度過快所致。目前,我國高污染高排放的企業多,經濟發展了,污染治理設施卻跟不上。有的地區的污水處理廠等污染治理設施規劃不完善,比如北京的清河污水處理廠,現在的處理能力已經嚴重不足。短期內又無法擴建,導致大量污水排入河道。
治水,不能***水說水。要治好水***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,調整產業結構,選擇適度的發展速度和城市化速度。目前,水中的污染物成分越來越復雜,僅依靠單項治理技術無法治理,而解決水污染問題的關鍵不光在技術。流域內的產業結構不調整,污染則積重難返。
現在必須清醒地認識產業結構對水環境的影響,我們的水環境容量還有多少,能不能承受發展中產生的大量污水,這些問題值得思考,但思考的同時更要行動。